总院生态环境团队:把科研论文写在矿区生态修复一线 以“技术微光”点亮黄河流域绿色矿山之路

2025年以来总院生态环境团队在矿区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连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覆盖了地下水系统修复、煤矸石污染治理、智能水源识别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方向,进一步完善了涵盖污染防控、资源再生与系统修复的全矿区生态修复与资源再生技术体系。

矿区一线的技术攻坚

在矿区一线,总院生态环境团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位监测井旁精心调试模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呼吉尔特矿区煤矸石堆场,他们实地验证修复效果,不断调整优化技术方案;在千米深井巷道中,他们不畏艰难,采集水样分析微生物群落,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地下水守护者:从“被动治理”到“智慧防控”

在地下水系统修复方面,团队针对黄河流域煤矿区地下水系统的脆弱性,创新研发了一套多维度监测预警体系。他们构建了“水化学指纹-微生物群落”双标识水源识别技术,通过Piper三线图分析与ASV水平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突水水源的精准判别,预警响应效率提升了60%。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基于小波分析的动态水位预测模型,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各含水层水位变化与开采活动的时空关联规律,为区域水资源的统筹调度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废弃物终结者:让煤矸石“变废为宝”

在煤矸石污染治理方面,团队突破了煤矸石酸化治理技术的瓶颈。他们以生物炭为载体,固定功能微生物,并耦合缓释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修复体系。该技术能够同步实现酸性中和、重金属固定及盐度调控,有效促进了重度污染区域生态功能的逐步恢复。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煤矸石污染治理的难题,还为矿区的生态修复和资源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速成果转化:工程应用初见成效

在技术转化与工程应用方面,团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陕西某矿区,他们研发的“水化学-微生物”双模水源识别技术成功预警了突水风险,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内蒙古煤矸石治理现场,他们的生物炭修复材料让原本寸草不生的污染区重现了绿意盎然;在鄂尔多斯盆地,他们的动态水位模型为多座矿井制定了个性化的取水方案,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这些从实践中走出的技术成果,正逐步转化为守护矿区生态的硬核力量,为矿区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理论与实践交融:把论文写矿区生态修复一线

团队的科研日常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在矿区生态修复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创新理念。清晨的矿井监测站里,团队成员们正在调试新一代地下水传感器,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午后的实验室中,核磁共振实验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深夜的办公室内,鄂尔多斯盆地十年的监测数据正在被转化为预测模型,为未来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这些科研日常不仅展现了团队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持续书写着他们在矿区生态修复领域的创新故事。

愿这些从矿坑深处生长的思考和智慧,能够化作同行者文献中的一块砖石,为矿区生态修复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无数科研微光汇聚在一起时,终将照亮绿色矿山建设的星辰大海。

 

 

 

 

 

 
首页    总院新闻    总院生态环境团队:把科研论文写在矿区生态修复一线 以“技术微光”点亮黄河流域绿色矿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