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线奋斗者|张啸:仰望星空,脚踏实地,“95后”青年在煤海深处绽放青春之光
张啸,男,1998年出生,汉族,河南周口人,中共党员,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地质封存低碳技术团队的技术人员。地大和北航的教育经历让张啸牢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自2023年7月入职以来,张啸已在陕西省榆林市项目一线坚守了568个日夜,将人生中最璀璨的两年时光献给了祖国的煤炭地质事业。
毛乌素沙漠的沙砾被北风卷起,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张啸紧了紧沾满岩屑的工装,俯身查看刚取出的岩心样本。这是他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度过的第二个中秋,远处钻机的轰鸣声取代了都市的霓虹,地质锤敲击岩层的节奏替代了团聚的欢歌。
坚守一线:扎根煤海的坚守者
当同龄人还在适应职场节奏时,张啸却选择了最艰苦的战场,入职仅一个月,他便主动申请前往榆林加入煤矿防治水项目。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野外驻地,与校园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不同,迎接他的是冬季零下30℃的严寒与夏季40℃的酷暑、笨重的钻探设备和图纸堆里密密麻麻的数据。项目组的老技术员还记得,这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报到当天就换上工装,跟着工人在井架上记录数据,工服后背的盐渍在烈日下泛着白霜。
“中秋夜,我们围坐在钻机旁分吃月饼,抬头看见月亮在探照灯的光晕里忽明忽暗。”张啸轻描淡写地回忆。当同龄人享受节假日的闲适,他却在项目现场身兼数职: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到设计钻孔轨迹,从每天雷打不动的安全巡检到协调数台钻机进度,这个年轻人总能在帐篷办公室和钻机平台间精准切换。去年冬季突遇暴雪,他连续36小时驻守现场调整施工方案,硬是把延误的工期抢了回来。在一线的568个日夜背后,是他用脚步丈量的10余口探井,是凌晨三点办公室依旧亮着的台灯,是节假日期间视频通话里家人欲言又止的牵挂。
从实验室到旷野:科研与生产的“双向奔赴”
“科研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一线才是创新的富矿。”张啸指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说。与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的工人不同,张啸将科研基因深植于一线。在项目间隙,他积极开展各项科研试验,将岩心数据转化为科研密码。在开展一项重要科研试验时,他主动承担起连续一周的值夜班任务,每天22:00至次日6:00,他在零下15℃的野外现场每半小时采集一次数据,最终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实验数据。同事们关心他的身体状态时,他带着黑眼圈却精神抖擞地说:“我不冷也不累,《勘探队员之歌》里不正是这样唱的吗?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身兼数职:多面手的创新突围
为满足项目一线的需求,张啸一人承担起项目管理、科研攻关、安全管控三重使命:清晨六点参加早班会,白天统筹进度与质量,监督施工安全,深夜伏案编写各项研究报告。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的骨干人员,张啸在项目现场统筹协调各个项目的示范工程建设及科研试验开展进度情况,目前各个项目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己也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的授权。
项目间隙,张啸还通过了多项安全管理人员考试,持有北京市安全管理人员证书,中石化井控安全管理人员、HSE证书、硫化氢安全防护证书及中石油外部承包商安全管理证书,建立项目安全隐患库128项,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在张啸的带领下,多个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煤矿防治水工作作出突出贡献,所在的项目组也多次荣获单位先进班组称号。
在榆林项目指挥部的荣誉墙上,贴着张啸绘制的“青春建功图”,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钻孔的坐标。这个戴着眼镜的白面书生,早已把自己的人生坐标深深镌刻在祖国能源版图上。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央企青年扎根一线、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